试卷简介
试卷预览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7岁,已婚,本科学历,某银行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曾任某银行部门经理,非常要强,工作积极努力。一个多月前参与银行高级岗位竟聘,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经理职位,成为一名普通员工。求助者认为领导偏心,认为以前自己坚持原则曾经得罪过人,自己命运不好。上班时情绪低落,没有了以往的工作干劲。想辞职,但考虑到银行的待遇不错,一时难下决心。求助者不知该如何处理,内心苦恼,烦躁不安。求助者的父母及丈夫劝说其想开些,但求助者觉得难以做到。最近经常失眠,食欲也明显下降。曾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好强,做事认真,人际关系一般,平常身体健康。
A.内心冲突
B.失去经理职务
C.竞争失败
D.人际关系一般
A.没有受损
B.受损严重
C.部分受损
D.无从判定
A.存在且有效
B.不存在
C.存在但不良
D.无法判定
A.人格特征
B.与丈夫的关系
C.行为模式
D.与领导的关系
A.一般心理问题
B.抑郁症
C.严重心理问题
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A.缓解情绪困扰
B.解决心理冲突
C.改善工作条件
D.改变人格特征
A.接纳
B.共情
C.同情
D.漠视
A.内心冲突
B.竞争失败
C.情绪低落
D.烦躁不安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A.认为银行领导偏心
B.个性好强
C.认为自己命运不好
D.竞争失败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57岁,初中文化程度,退休职工。
案例介绍:求助者半年多以前因胃痛要做胃镜检查,抽血检查发现感染了梅毒。求助者感到非常诧异,自己生活检点,且已经多年没有性生活了,不可能感染梅毒。求助者到多家医院做了检查,但结果都一样。三个多月前,女儿生了孩子,求助者害怕自己将梅毒传染给孩子,面对孩子时非常紧张,不敢抱孩子,给孩子换尿布时要戴双层手套,而且手抖得很厉害。求助者想见孩子,又怕传染孩子,为此以各种理由谢绝女儿女婿来家,即使来了也不留他们吃饭。面对这种情况,女儿有意见,丈夫也不理解。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不好意思和女儿明讲。为此内心极其痛苦。近来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失眠,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服饰整洁,小时候家教很严,从小做事认真, 做事要做到最好。丈夫反映求助者平时认死理,很较真。
A.紧张
B.情绪低落
C.手抖
D.食欲下降
A.紧张
B.疑病
C.痛苦
D.苦恼
A.认为自己倒霉患了病
B.感染梅毒
C.害怕将病传染给孩子
D.做事认真
A.护理孩子时恐惧
B.多次检查身体
C.和丈夫矛盾很深
D.谢绝女儿来家
A.气愤
B.焦虑
C.抑郁
D.强迫
A.难以判断真伪
B.感觉出现异常
C.求助者说谎话
D.有医学证据
A.一般心理问题
B.恐惧性神经症
C.严重心理问题
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A.矫正偏执人格
B.缓解情绪困扰
C.改变错误认知
D.改善躯体症状
A.不指责
B.不歧视
C.不帮助
D.不拒绝
A.鼓励求助者讲明真相
B.不考虑执行保密例外
C.单独约女儿说清原委
D.建议进行家庭治疗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
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
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
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
次呢?
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
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
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
求助者:一次都不咬。
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
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
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
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
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
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
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
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
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
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
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A.内容表达技术
B.讲了题外话
C.内容反应技术
D.开放式提问
A.商定咨询方案
B.表达出共情
C.商定咨询目标
D.表现出真诚
A.量化咨询目标
B.明确行为性质
C.进行行为评估
D.探讨行为原因
A.咨询方法选择正确
B.没有进行协商
C.咨询方法选择失误
D.没有解释原理
A.具有咨询经验
B.擅长使用厌恶疗法
C.操作步骤错误
D.不熟悉阳性强化法
A.改变行为习惯
B.产生严重恐惧
C.建立条件反射
D.产生不良体验
A.明确目标行为
B.明确厌恶刺激
C.构建焦虑等级
D.实施厌恶刺激
A.只能选用一种
B.根据求助者的行为而定
C.可以多种叠加
D.根据咨询师的习惯而定
A.依求助者耐受程度而定
B.强烈的
C.根据咨询师的习惯而定
D.温和的
A.咨询经验
B.相关资质
C.理论基础
D.使用条件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家离学校较远,每天由父母开车接送。半年前的一天,在上学的路上遭遇车祸,父亲脸上流了很多血,求助者也受了轻伤。求助者当时非常害怕,出现胸闷、心慌、全身发抖、手脚出冷汗等症状,几乎瘫倒。求助者和父亲被送去医院,没有发现严重的问题。但从此以后求助者不敢坐车,甚至不敢坐公共汽车。求助者自己也明明知道坐车不一定就会出车祸,也曾逼着自己坐车,但最终都因害怕而失败。求助者现在只能骑自行车上学,就是骑车,也感到害怕,既耽误了时间,也感觉很累。求助者恨自己胆小,担心今后的学业与生活,内心非常痛苦。为此无法安心学习,甚至想退学,但又不甘心。迫切要求解决“坐车恐惧”的问题,在家长陪同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从小懂事听话,胆小怕事,内向,学习勤奋,人际关系良好,以往身体健康。
A.车祸及以后的内心体验
B.人格特征
C.成长经历中的创伤事件
D.认知特点
A.心理冲突变形
B.担心害怕与现实不相符
C.社会功能受损
D.具有非常明显的情境性
A.1~2分
B.2~3分
C.3~4分
D.4~5分
A.不敢坐家里车
B.骑自行车很害怕
C.不敢坐公交车
D.不甘心退学回家
A.焦虑神经症
B.抑郁神经症
C.恐怖神经症
D.强迫性神经症
A.不再害怕
B.恐怖感下降三分之二
C.克服恐怖
D.可以自己坐车或骑车
A.冲击疗法
B.阳性强化法
C.厌恶疗法
D.系统脱敏法
A.反复呈现一个微弱的刺激
B.用全身肌肉放松对抗紧张
C.反复呈现多种强烈的刺激
D.用面部放松用以对抗紧张
A.均匀的
B.最大的
C.变化的
D.最小的
A.求助者可能出现阻抗
B.咨询师可能出现错误
C.焦虑等级设计不合理
D.求助者没有真正放松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
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
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
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
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
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
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
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
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
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
( )。
A.开放式提问
B.具体化技术
C.封闭式提问
D.中心化技术
A.内容反应
B.内容表达
C.情感反应
D.情感表达
A.启发求助者思考
B.按求助者的信念推理
C.改变求助者信念
D.实施对求助者的教育
A.开放技术
B.面质技术
C.指导技术
D.澄清技术
( )。
A.自我开放技术
B.面质技术
C.内容表达技术
D.澄清技术
A.求助者特别生气
B.父母亲出钱买房买车
C.丈夫应该听我的
D.婆婆不让丈夫接父母
A.公婆不听自己的
B.公婆应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C.因琐事产生矛盾
D.父母出钱丈夫就应该听我的
A.公婆不讲理
B.父母非常气愤
C.丈夫不听话
D.求助者很生气
A.困惑
B.情绪
C.思考
D.阻抗
A.分析者
B.辩论者
C.说服者
D.监督者
A.鼓励情绪宣泄
B.改变求助者处境
C.建立理性信念
D.矫正非理性信念
A.自我管理技术
B.语义分析
C.产婆术式辩论
D.认知重组
最新推荐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