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简介
试卷预览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5岁,已婚,硕士学历,公务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非常要强,10余年来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努力。半年前其科长退休,上级委派他为代理科长,他因为得到认可而高兴,认为这是自己努力工作的结果。一个多月前上级来了正式任命,但任命的科长不是他。求助者很震惊,觉得特别没有面子,认为领导是故意让自己难堪,怪自己坚持原则得罪了人,怪自己命运不好。为此情绪较为低落,内心苦恼,烦躁不安,觉得无助。近两周来,调动工作未果,经常失眠、食欲明显下降。曾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躯体异常。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个性好强,工作认真,人际关系较好。以往身体健康,目前情绪较为低落、苦恼。
A.10余年
B.半年
C.1个多月
D.两周
A.内心冲突
B.入睡困难
C.情绪低落
D.烦躁不安
A.领导让自己难堪
B.自己命运不好
C.坚持原则得罪人
D.自己没有面子
A.领导为难求助者
B.个性要强
C.求助者命运不好
D.升职失败
A.出现动机冲突
B.积极解决问题
C.回避失败现实
D.正常情绪反应
A.没有受损
B.受损严重
C.部分受损
D.无从判定
A.人格特征
B.代职期间工作情况
C.行为模式
D.社会支持系统情况
A.一般心理问题
B.焦虑性神经症
C.严重心理问题
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A.尽快接纳现实
B.解决工作冲突
C.缓解情绪困扰
D.考虑辞职或调动
A.共情
B.漠视
C.同情
D.接纳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55岁,高中文化,退休职工。
案例介绍:求助者儿子年近30,还没有结婚,她为此非常着急,曾多次委托他人为儿子介绍女朋友,但都没有成功。三四个月前,儿子自己找了一个女友,但求助者嫌女方离过婚,还带着孩子,坚决不同意他们结婚。为此与儿子产生激烈冲突,但最终没能阻止儿子与该女子结婚。求助者非常气愤,认为儿子不争气,不懂事,一点都不体谅自己。求助者要求丈夫支持自己对儿子的要求,但丈夫不置可否。求助者恨自己嫁错了人,觉得自己是孤家寡人,很失败,命苦,非常不幸。曾因憋气、心慌等入院检查,治疗后缓解。现在没有胃口,吃不下饭,经常失眠。内心痛苦,不愿意和亲朋好友提儿子的事,借故不参加家人及朋友的聚会,懒得做家务,有时做饭不是菜没放盐,就是做糊了。在家人的劝说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善良贤惠,以往做事认真。丈夫反映其认死理,爱较真。
A.食欲下降
B.情绪低落
C.心慌憋气
D.苦恼痛苦
A.紧张
B.气愤
C.痛苦
D.命苦
A.认为自己命苦不幸
B.为儿子的事很气愤
C.不想被亲友看不起
D.做人做事都很较真
A.恨自己嫁错人
B.儿子不懂事
C.认为自己失败
D.反对儿子婚事
A.没有受损
B.轻度受损
C.中度受损
D.重度受损
A.一般心理问题
B.抑郁性神经症
C.严重心理问题
D.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A.对求助者充分同情
B.不帮助也不婉拒求助者
C.劝求助者接纳现实
D.不赞成也不反对其做法
A.矫正人格特征
B.放弃对儿子的控制
C.改变错误认知
D.解决与儿子的冲突
A.不劝说求助者
B.不评论求助者的情绪
C.不启发求助者
D.不肯定求助者的做法
A.鼓励求助者接纳现实
B.帮助求助者心理成长
C.促使求助者宣泄情绪
D.促进求助者实现统一
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5岁,初三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自述上课小动作多,玩手机,影响了学习成绩。现在要中考了,
很着急,曾经努力去改正,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主动来咨询,我很高兴。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你现在每天上课大约有多长时间在玩手机?
求助者:(沉默)大约有二、三十分钟吧。
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变成什么样呢?
求助者:一分钟都不玩,我必须得改这个毛病了,不然中考就完蛋了。
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上课不玩手机作为第一个目标。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
求助者:我不懂啊!您替选我一个吧。
心理咨询师:好吧,我们就用厌恶疗法吧。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被行为结果强化的,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玩手机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多次结合后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上课再玩手机时,就会恐惧,就不敢再玩了。具体步骤是:第一,明确目标行为,就是玩手机。第二,构建焦虑等级,明确你焦虑的程度。第三,选择并明确厌恶刺激的形式和刺激量。第四,把玩手机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如果你这样做了,一定能改掉毛病。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以前有很多学生有这个毛病,我都帮助他们解决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那您准备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
心理咨询师:有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等,咱们选用电刺激吧。
求助者:那好吧,不过不会对我有什么伤害吧?
心理咨询师:不会的,我给你轻微的刺激。
A.内容表达技术
B.指导性技木
C.情感表达技术
D.具体化技术
A.双方商定的
B.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C.可以评估的
D.不属于心理学范畴
A.方法选择错误
B.咨询思路偏差
C.没有双方商定
D.技术使用不当
A.第一步
B.第二步
C.第三步
D.第四步
A.产生严重恐惧
B.改变行为习惯
C.产生不良体验
D.建立条件反射
A.追踪评估
B.监控目标行为
C.实施强化
D.明确目标行为
A.盲目承诺心理咨询的效果
B.出现了多话
C.盲目帮助求助者建立自信
D.讲了题外话
A.电刺激
B.药物刺激
C.想象刺激
D.噪音刺激
A.双方商定出来的强度
B.温和的
C.求助者能耐受的强度
D.强烈的
A.咨询经验
B.相关资质
C.理论基础
D.使用条件
案例四: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今年元旦期间,求助者的外祖母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时求助者在场,受到惊吓。事后出现入睡困难,时常被噩梦惊醒。春节时不小心头部受伤,流血较多,到医院缝合,还打了破伤风针。自此之后经常害怕,担心家人生病,担心自己也像外祖母一样因心脏病死去。经常查阅有关心脏病的资料,多次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几个月来求助者经常出现头痛、胸闷、心慌、四肢及手脚出冷汗等症状。现在不敢一个人独处,晚上要和妈妈睡在一起。求助者自己也知道不该这样,也试图改变,但都失败了。求助者恨自己胆小,担心今后的学业与生活,内心非常痛苦,学习受到很大影响,已经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为此情绪较低落。自己迫切要求摆脱痛苦,在家长、男友陪同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谨小慎微,内向。从小在外祖母家长大,与外祖母的感情很深。以往学习勤奋,成绩良好。身体一直比较健康,近期多次到医院看病、检查。
A.与情绪有关的内心体验
B.看病检查等行为表现
C.成长经历中的创伤事件
D.有关疾病的认知特点
A.外祖母去世受到惊吓
B.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帮助
C.自己受伤担心生病
D.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人格特征
A.出现明显泛化
B.恐惧体验与现实不相符
C.社会功能损害
D.具有非常明显的情境性
A.焦虑性神经症
B.抑郁性神经症
C.恐怖性神经症
D.强迫性神经症
A.焦虑神经症
B.抑郁神经症
C.恐惧神经症
D.严重心理问题
A.关注情绪反应
B.自己主动求助
C.内心体验准确
D.人格特征明显
A.收集人体生理信号
B.进行有意识的放松
C.学会调节生理状态
D.使用仪器进行放松
A.有自伤自杀观念
B.出现轻微的躯体症状
C.兴奋冲动不合作
D.年龄过大或学历偏低
A.对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有效
B.是求助者被动参与的过程
C.反馈仪器本身没有治疗作用
D.是咨询师主动作为的过程
A.与现实因素密切相关
B.无道德色彩
C.与现实因素无密切相关
D.无自知力
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40岁,已婚,大学文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非常孝顺母亲,经常带母亲或出钱让母亲去旅游。不料飞机失事,永远地失去了母亲。求助者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积极张罗为母亲报名、不支持母亲出去,母亲就不会死,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因此非常痛苦,自责、内疚、后悔。在家人的劝说下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具体地说说你近来痛苦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母亲66岁,身体很健康,我想让母亲的晚年过得幸福,除了生活上的照顾,我还经常陪母亲去旅游,有时工作上走不开,我就为母亲报名、出费用。国内、国外去了很多地方。母亲这次出去也是我积极张罗的,但没想到出了事。我很后悔,如果不是因为我,我母亲就不会去,也肯定死不了!是我害死了母亲,所以很痛苦,特别的后悔,良心上过不去!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你母亲去世了,这让你痛苦!但更痛苦的是你认为母亲的死和你有关,你因此而后悔、自责和内疚!是这样吗?
求助者:是的!是的!您理解得太对了!我和很多人都说不明白,所以家人劝我来做咨询。
心理咨询师:我母亲也很早就去世了,所以我能理解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咱们前面商定了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痛苦情绪,现在来看看你痛苦的原因吧。
求助者:我痛苦的原因?刚刚说了呀!如果不是我积极张罗,我母亲就不会去旅游,也肯定死不了!是我害死了母亲,所以我痛苦!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不积极张罗,不出钱,也不帮忙办手续,你母亲就不会死。
求助者:是的,那样的话我母亲肯定死不了!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母亲的死是你给出钱、办手续造成的,那你现在给你妻子和孩子也出钱、办手续,他们也会死!你给100个亲朋好友出钱、办手续,去往100个地方,他们也应该都会死!
求助者:不可能啊,他们的飞机又不出事,他们怎么会都死啊?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你母亲的死是你给出钱、办手续造成的,你又讲给妻子、孩子、亲朋好友同样出钱、办手续但不会造成他们死,你前后的话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是有些矛盾……(沉默),你的意思是我母亲的死不是我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我明白了,母亲的死,不是我出不出钱、办不办手续造成的,而是飞机失事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认为母亲的死与你直接相关,这是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产生了痛苦的情绪,要摆脱情绪困扰,不是去改变事件,而是要改变对它的不合理信念,改变了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不再因此内疚、后悔、自责。
求助者:我明白了,谢谢你!
A.开放式提问
B.中心化技术
C.封闭式提问
D.具体化技术
A.为母亲出钱办手续
B.痛苦内疚等等情绪
C.母亲旅游意外去世
D.后悔支持母亲旅游
A.内容反应
B.内容表达
C.情感反应
D.情感表达
A.使用了自我开放技术
B.充分表达对求助者的共情
C.使用了内容表达技术
D.恰当表达对求助者的同情
A.理解求助者的痛苦
B.进行内容反应
C.进行产婆术式辩论
D.指出问题所在
A.开放技术
B.澄清技术
C.辩论技术
D.面质技术
A.自我开放技术
B.指导技术
C.内容表达技术
D.解释技术
A.母亲意外去世
B.母亲去世是我造成的
C.自己痛苦自责
D.出钱办手续却害死母亲
A.母亲意外去世
B.为母亲出钱办手续
C.自己非常痛苦
D.飞机出现意外事故
A.困惑
B.阻抗
C.情绪
D.思考
A.分析者
B.辩论者
C.说服者
D.监督者
A.鼓励情绪宣泄
B.改变求助者情绪
C.建立理性信念
D.矫正不合理信念

最新推荐
相关试卷